10月12日,由中国人民大学区域国别研究院、中国人民大学全球治理与发展研究院和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联合主办的“全球治理与区域国别系列讲座”第一期在明德国际楼406会议室成功举办。
本次讲座主讲人为中国人民大学全球治理与发展研究院高级研究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世界发展研究所研究员丁一凡老师,讲座主题为“去风险与大国地缘政治博弈把世界经济拖入滞胀”。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教授嵇先白老师主持讲座,中国人民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宿琴老师参与讨论。
丁一凡老师首先就“去风险”的概念来源进行介绍。“去风险”是美西方国家在经济上与中国“脱钩”的婉转表达,而“脱钩”背后更多是一种地缘政治考量。“去风险”这个概念仅仅针对于中国,恰恰说明了中国在当今世界经济体系中重要的地位。
随后,丁一凡老师讲述了“脱钩”的起始时期——特朗普时期对华贸易战的成本和其结果。美国对华贸易战的结果是美国相对于中国的贸易赤字非但没有平衡,反而增加了。原因在于美国对中国产品的需求是刚性需求,而中国对美国产品(如农产品、能源等)的需求可以从其他国家的购买中替代,导致美国相对于中国的贸易赤字不降反升。
从特朗普时期开始的对华贸易战至今,现实证明美西方国家做不到与中国脱钩,“脱钩”的说法也就改为“去风险”,即在涉及国家安全的关键领域与中国“脱钩”。美国和欧洲的一些国家在议会对此进行了相关立法,这样的立法导致全球化浪潮的主要推动者和参与者——跨国公司陷入困境。对于美国和欧洲的一些跨国公司来说,中国市场的收益是其财报收益中最好的表现,如果离开中国市场,其财报业绩将严重受损,这将导致资本市场对其投资下降、股票下跌等一系列负面影响。同时,跨国公司为了符合相关立法的规定,不得不在全球市场构建两条产业链:一条是与美国有关的产业链,一条是与中国有关的产业链。这就导致跨国公司的成本无形间增加了一倍,而双重投资不一定会有双重收益,所以收益也就大幅下降。中国也在构建双循环体系,这也是一个双重投资。在这样一个背景下,世界经济就陷入一个非常不好的前景。
当前,世界经济正在受到深度逆全球化的威胁,地缘政治又加剧了世界逆全球化的进程。比如俄乌冲突。欧洲的能源原来主要从俄罗斯进口,俄乌冲突爆发后,欧洲国家的天然气供应紧张,有些国家重新使用煤炭甚至木材发电。同时,对购买中国的新能源产品也很谨慎,其中缘由不乏对地缘政治的考量。在西方国家与中国“去风险”的背景下,中国正在扩大与全球南方国家的合作。
逆全球化和对中国的脱钩带来西方国家的通货膨胀。美国去年的通货膨胀率达到8%,而且美国现在的通货膨胀统计口径与上世纪70年代滞胀时期的口径不一样,这也是为什么美国现在通货膨胀率已经降到了3%,但还是要加息。因为这3%的通货膨胀率里不涵盖汽油价格、粮食价格,而老百姓对日常生活成本的感受恰恰与这两项密切相关。这种情况下,如果通货膨胀持续,货币信用受损;如果加息,影响金融资产。这就存在一个两难选择,救货币还是救金融资产。
最后,丁一凡老师提到,美国经常性项目赤字占了全球经常性项目赤字的40%,美国政府预算赤字占了全球预算赤字的60%。如此高的政府债务,美国势必会通过通货膨胀来减轻政府偿债压力。当所有人都认为美元必定会走通货膨胀时,美元的信用也会受损。战争一般会使美国政府债务高升,上次越南战争,产生了美元危机。这次俄乌冲突,美国政府债务也高升,这次会不会产生美元危机?现在各地爆发的一些冲突,到底会不会导致一次大的暴力型战争完全说不准,如果产生美元危机并且走不出来,使用战争是一种没有办法的办法,所以现在是一个值得警惕的时代。这就是现在世界基本的一个走势,逆全球化的一个走势。
最后,丁一凡老师还与现场观众就非洲的经济潜力、“金融防火墙”和美西方对华采取去风险化策略背后的政治和文化心态以及全球治理体系改革等话题进行交流和研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