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国别研究院第一期南亚学术沙龙成功举办

10月12日,“学科交叉视野下的南亚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区域国别研究院首期南亚研究校内学术沙龙成功举办。本次沙龙既是中国人民大学南亚研究方向相关老师的一次内部交流,也是校内部分南亚教学研究力量的一次集体亮相。沙龙充分体现区域国别研究中学科交叉的特点,结合人民大学自身的优势,采用“2+2+2”模式,国际关系学院、历史学院和哲学院各有2位老师参与了本次沙龙。学术沙龙由国际关系学院讲师王召东老师主持。

国际关系学院副教授、区域国别研究院筹备组副组长嵇先白老师首先为学术沙龙作了引导发言。嵇老师热烈欢迎发言人和参会的校内外师生,并重点介绍了人民大学区域国别研究的悠久历史和杰出成就,以及学校关于区域国别学一级学科的整体规划和建设思路,和对南亚区域研究方向的支持和期望。

随后,沙龙进入主题发言阶段。历史学院金永丽副教授以“近代以来印度历史书写领域的‘双重使命’”为题进行了报告,特别强调近代印度历史书写的“破”与“立”:破除了传统历史写作的宗教色彩,立起了近代历史写作的科学化、理性化和民族化。金老师认为“破”“立”之间,既给印度历史书写带来的建设性,也带来了破坏性影响。

哲学院副教授惟善介绍了当代斯里兰卡佛教的世界传播。斯里兰卡虽是一个弱国和小国,但僧伽罗佛教却借助民间力量实现了显著的海外传播。近些年,马来西亚、新加坡、中国台湾、英国、德国和北美都出现了僧伽罗佛教徒快速增长的情况。斯里兰卡政府也改变限制移民的政策,承认双重国籍,鼓励国人海外发展,并对杰出海外国民予以荣誉奖励,鼓励他们回馈祖国,带动发展,起到了良好的效果。

哲学院副教授王俊淇以“国名之争与印度的梵文民族主义”为题,评述了梵文作为工具构建印度民族主义的优势和可行性。简要介绍古代印度梵文流行的历史后,王老师着重讲解了梵文近些年在印度的复兴,和印度学术书写以及日常书写中的梵文化。这背后既有学界的推动,也有国家政策的支持。王老师认为梵文民族主义比印度教民族主义覆盖面更广、历史基础更深,更具优势成为统合印度民主义的有效路径。

国际关系学院副教授曹德军发表了“关于区域国别研究学科建设的思考”的报告。他首先总结了国关研究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展望南亚在未来研究中的重要地位,并从两方面强调了印度研究的重要性。曹德军老师提出区域国别发展的三个导向:“人文导向,科学导向,具体导向”,指出区域国别研究既要重视知识生产,也要重视政策研究,前者是后者的基础。

历史学院讲师吴羚靖主要介绍了近代印度檀香木贸易的生态网络,梳理了印度迈索尔檀香的贸易如何出现,如何对外发展和如何最终形成全球性檀香贸易的“生态文化网络”。吴老师归纳出为五个阶段:初步兴起、帝国1(波动发展期)、帝国2(资源控制)、帝国3(困境转型)和资源危机期。

国际关系学院讲师王召东评论了英属印度“边界遗产”的性质,认为它并非是一条现代边界,而是介于边疆与边界之间的多层疆界体系。他指出独立后印度以边界释读多层疆界体系是造成中印边界冲突的重要原因之一。边界问题对于印度具有双重含义,对外实控模糊且殖民时代不被重视的国界,对内集权原先游离于联邦管辖的边疆部落地区,这些都与后殖民时代印度民族国家的建构息息相关。

主题发言结束后,发言者与在场观众就斯里兰卡佛教的软实力、锡克教分离主义、印度的战略文化等问题进行了激烈和深入的讨论。学术沙龙最后取得圆满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