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0月26日下午,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与区域国别研究院联合主办的区域国别系列讲座“中美博弈背景下的中欧关系”在明德国际楼406成功举办。本期活动邀请丹麦哥本哈根商务孔子学院前院长曹伯义(Carsten Boyer Thøgersen)先生主讲。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党委书记张晓京老师出席会议并致辞。活动由中国人民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宿琴主持,中国人民大学德语系和德国研究中心教授孟虹、中国政法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张飚参与研讨。
会议伊始,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党委书记张晓京发表致辞,她对曹伯义和各位与会老师的到来表示感谢,并强调了拓展与国内外学术界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意义。
曹伯义在随后的发言中指出,虽然美国仍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但它正在变得更加注重内部事务。同时,中国在过去20年中的经济实力和治理能力均达到了顶峰。在这种国际力量转移的形势下,欧盟面临着制定全新战略的挑战。他认为欧盟应该与包括美国、中国、俄罗斯、日本和印度等在内的主要国家寻求多样化的合作伙伴关系,这不仅有利于促进欧洲、中东和东亚的稳定,还能够在多个层次上与中国建立合作。曹伯义还指出,欧盟需要强化欧盟委员会和成员国之间的协调,同时明确中期目标和优先事项,以免一味追求“欧洲优先”而忽视了国际合作可能带来的好处。
曹伯义认为,中欧之间既有相似之处也有差异。两者均以一个中心(布鲁塞尔和北京)作为立法和监督的权力核心,都有分散的执行结构、丰富的区域身份以及地区内的经济竞争。但相较于中国的34个地区,欧盟由27个独立的成员国组成,且不拥有共同的军队和最终权力中心。在欧盟内部,其委员会与成员国之间必须保持紧密协调。欧盟的行政机构虽然规模不大,但也与中国中央政府一样,分散于地方各级政府和公共服务部门。这显示了两者在管理模式上的相似性,为合作提供了各种可能性。实际上,合作不应仅限于布鲁塞尔和北京两地,而应充分发掘与省级政府、城市政府以及商业和各行业内的合作机会。
接着,曹伯义对冷战结束以来的中国外交理念与外交政策进行了分析。他提出,在“一带一路”倡议、亚投行和中国丝路基金等外交新理念的推动下,中国展现了向外开放的合作意志。这些都是值得欧盟探索的机会,而不应该将注意力仅局限于中美之间的较量。然而,曹伯义也提醒说,美国的军工产业自二战后成为其社会结构的一部分,让美国成为了类似于现代的斯巴达城邦。这将对未来中美关系以及中欧关系产生重大影响。
在交流讨论环节,中国人民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宿琴、中国人民大学德语系和德国研究中心教授孟虹、中国政法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张飚围绕中欧关系未来走势、中国外交理念等议题与曹伯义展开了深入研讨。参与研讨会的学生们也紧跟其后,积极提出自己的疑问,并与在场老师进行了深入的研讨。讲座在热烈的研讨中落下帷幕。
宿琴老师点评
孟虹老师点评
张彪老师点评
学生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