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7日上午
“同绘亚洲世纪新愿景,共筑周边命运共同体——
中国与南亚东南亚的新合作与新未来”学术研讨会
暨中国人民大学南亚东南亚研究所
揭牌仪式隆重举行
中国人民大学南亚东南亚研究所
正式成立
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原副部长、中国国际交流协会副会长艾平在致辞中指出,中国人民大学在区域国别研究领域积累了深厚的学术底蕴,并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南亚东南亚研究所的成立,将为推动该地区研究的深度和质量提供重要助力,并为国家培养更多相关领域的专业人才。
他强调,研究所的研究活动应聚焦以下四个方面:一是致力于加强与南亚东南亚地区的团结与合作;二是助力推动中国与南亚、东南亚地区的互利共赢,促进地区共同繁荣发展;三是遵循多边主义原则,坚持共商共建,积极为全球南方争取利益,推动全球治理体系的变革;四是提倡开放与包容,深化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与互鉴,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坚决反对文明隔阂。艾平副会长对研究所未来的发展寄予厚望,期待其在区域研究领域发挥更大作用。
揭牌仪式
专家圆桌研讨
专家圆桌研讨环节由中国人民大学南亚东南亚研究所所长、国际关系学院副教授嵇先白主持。他指出,2024年是中国与南亚、东南亚地区外交的关键一年。然而,该地区内部政治格局的变化及地缘战略环境的复杂演变,也给区域合作带来了诸多挑战。他认为,对专注于该区域研究的专家学者而言,当前的核心研究议题在于深入剖析南亚和东南亚地区内部及外部政治变迁的深层次原因及其带来的启示。
中国南亚学会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研究所所长叶海林在发言中指出,我国区域国别研究在南亚和东南亚领域面临学者代际断层的挑战,亟需吸纳年轻人才填补这一缺口。同时,他提到区域国别研究在理论与实证间的平衡与摇摆将难以避免,但研究的根本目标在于深化我国对相关国家的认知。对此,他期望中国人民大学在人才培养中发挥关键作用,重点培养能高质量完成研究任务的专业人才。他建议在研究中明确基础理论的概念界定,深化研究层次,并优化研究工具的建构;同时应具备前瞻视野,将目光投向未来十年乃至二十年的重大议题。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副院长、亚太安全合作委员会中国委员会会长刘卿就亚太形势、中国东盟合作等议题进行了简评。他建议南亚东南亚研究所在扎实开展学术研究的同时,更加重视政策研究,通过广泛而深入的区域联系,助推中国与东南亚国家在区域一体化进程中深化合作。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党委书记魏玲教授强调,构建高效的地区学术网络非常必要,并建议在区域内顶尖学术机构、智库及学者,尤其是青年学者之间建立常态化的学术交流机制。她指出,学术研究与政策制定应相互促进,通过解决现实问题来丰富学术理论,从而形成良性互动循环。她还基于全球大国政策变动的视角分析了东南亚内部与外部的政治张力,认为中国在该地区面临机遇与挑战。她建议深入研究并妥善应对大国竞争关系,实现有效分工与合作;全面探究东南亚国家的历史、社会、文化与国内政治;支持这些国家提升战略自主性,维护与扩大区域互联互通,从而让研究成果更好地服务于我国的战略需求。
中国—东盟中心综合协调部副主任张兴首先代表中心秘书长史忠俊大使对南亚东南亚研究所的成立表示热烈祝贺,并结合自己在中国-东盟中心的工作经历指出,尽管中国与东盟已连续四年互为最大贸易伙伴,但中国在该区域的投资仍有扩展空间,公共外交层面也需要持续改进和提升。当前,中方与东盟亟需整合彼此资源,构建能够充分发挥各自产业优势的合作大平台,并加强智库及专家学者间的人文交流。他建议研究所坚持问题为导向开展研究,加大国际交流与合作力度,以增进中国与东盟之间的相互理解与认知。
中国人民大学全球治理与发展研究院副院长苏浩教授认为,在美国推行“印太战略”的背景下,中国应充分运用自身在该地区的传统地位和影响力来回应“印太”概念。除政治、经济、军事层面外,更应关注人文维度,如历史、宗教与文化。他主张中国应加强与东南亚和南亚的联系,将东南亚视为东亚的一部分,从更高层次共同推进东亚整体发展。在应对南海问题等挑战时,中国需要超越自近代以来西方主导的主权国家概念的思维定式,在东亚文明框架下探索新路径。他期望研究所深入研究东南亚与南亚问题,为中国乃至东亚的崛起提供新思路与新智慧。
会议总结